所在位置:首页-医学宝典- 科普集锦
面对疫情,我们应如何做好心理应对?
时间:2020/4/29 11:46:39

面对疫情,我们应如何做好心理应对?

心理专委会金宁宁

    由于疫情的发生,这个年大家过得有点特别。多亏国家的强大,通讯的发达,让我们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,仍可以让我能有机会在这里我用直播的方式问候大家:新年好,让我们可以闻声祝福、闻声听课。

一、因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

1、疫情的发生

    我是元月18号从苏州回南京的,当时我在苏州火车站时,还拍了春运开始时人很多很多的照片发在了朋友圈。当时我的感觉是人很多,有一些回家过年的气氛。我的朋友圈很多人点赞,可是我其中一个朋友看了后跟我说,他感觉这次春运比以往的人少,好像是武汉有肺炎的原因。

    当时我并没有多想,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对喉咙的保护特别在意,所以自觉不自觉的就有养成戴口罩的习惯。再加上,我的母亲是一名医生,所以潜移默化的会多了点敏感。

    当晚,回到南京后,我武汉的表哥打电话,特别叮嘱我们不要出门,原因是武汉有肺炎,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警觉。次日,立即去药店、超市,采购春节所需的物品,那时人还寥寥无几。只有超市的人络绎不绝,只以为是昔日的大采购,毕竟春节,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传统又隆重的节日。

直到封城的那一天,我先生再去超市大采购,药店采办医用品的时候,这时,才发现,昔日的络绎不绝已演变成了寥寥无几,原本的口罩、消毒液、酒精等非必需品已变成稀缺商品。这时,其实,疫情已开始慢慢走近了我们的生活。

2、心理孤独期

    大家都知道在疫情爆发之后,国际卫生组织把这次疫情命名为: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在这里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突发,就是大家心里没有准备好突然发生的事情。再来解释一下公共卫生事件,表明范围很广,是影响到国家和全球的群体性事件。所以这时候的个人感受就叫做:自体感受感。

这时候大家的自体感受感已经很不好,但是好在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救助武汉,目前总算有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案,出院人数有所增加,这让我们有了一些希望和安慰。

3、面对疫情会有哪些应激反应

    (1)当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就开始去关注大量的信息,比如中央台的新闻、网络的评论、微信的文章,关注现在有多少人感染了,医院的床位够不够用,医生护士的援助到不到位等等;各个媒体、单位均在滚动报出:新的患病人数、人员情况;很多老师,从线下转成了线上,老师俨然成了一直播或网红;大多数的人,都被隔离在了相对狭小的空间,距离的缩小,更容易产生一些摩擦。

    (2)应激状态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?

在我咨询的过程中,很多人感受到恐惧、担心、焦虑、愤怒、内疚、自责、烦恼、无力,当然也有人跟我说我没有感觉,特别是男性,虽然嘴上不承担,但他们的身体却很诚实,时常会出现头痛、睡眠不好、不想吃饭或者暴饮暴食、心跳加速等状况。

这样的状况就会产生负向的思维,比如:我有慢性病,长期不能去医院怎么办?我家里的物资是不是可以用到隔离期满,是不是需要去采购?长时间孩子不去上学,在家又不学习怎么办?我会不会被感染,我的亲朋好友有没有被感染的?好像感觉世界末日来了;过度的保护,比如囤积酒精、口罩等,过度的关注疫情让自己难受,甚至于痛苦。

    (3)这些情况会出现哪些应激反应?

个体层面的应激反应:焦虑、恐惧、抑郁甚至恐慌。

群体层面的应激反应:猜疑、敌意、控制、恐慌、冲动。

这些情绪依然还会有,并且会反复,因为现在的应激源还在。而这些情绪在应激状态下其实是有好处的。从身体的本能反应来说,我们会选择战斗或者逃跑,比如现在一线的医生、护士、工作人员,他们在战斗。而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在隔离中,看上去像在逃跑。

其实这两种都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,而这种保护是极其有意义的,这种状态下会激发我们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。当我们有能量释放压力激素,会让我们更加敏感,心血管系统强大,心跳速度加快,血液循环加强,骨骼有力量,让我们更加本能地去选择战斗或逃跑,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让我们应对紧急的突发状况。

    (4)我们了解了这些应激反应,就知道会出现很多适应障碍,接着就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、丧痛反应、抑郁症等等。

    到了适应障碍:就会出现睡不着、吃不下,人与人之间不好相处。大约一周到两周后,情绪就会更加的不好。比如我看到了带呼吸机的病人,我就想到了我父亲被抢救时痛苦的情景,这就是曾经的创伤给我造成的痛苦感觉,会造成很大的情绪障碍,比如发脾气;如果超过一个月,就会更加的严重。记得前段时间,有个人父亲去世,他突然暴打医生,这就出现了情绪障碍。

    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两种可能:第一个可能性是缺乏良好的素质;第二个可能性是巨大的丧失突然带来了恐惧,感觉到死亡离我们很近。这些都有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。

    还有一种叫做丧痛,会出现内疚、责怪、自责。比如说我当初怎么不早一点找医生救治我的父亲?父亲去世后,我不能看过去的照片,一看的话就会引起痛哭。这样的情况超过两周后,会出现食欲不振、睡眠不好、情绪低落,甚至于觉得活着没有意义,这就变成了抑郁症。这个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再严重下去,可能会出现精神病性的症状,比如幻觉、幻听等。

    绝大多数的人要想会恢复,最好在科学心理干预之下,找十年咨询经验以上的心理老师或精神科医生做心理干预,否则会二次心理创伤。

二、科学防疫、积极减压(从生物、心理、社会三个系统来防疫)

    1、从生物上讲,我们只要做到勤洗手、戴口罩、常通风、吃热食、勤锻炼、不扎推、讲礼仪、稳心态。

    2、从心理上讲:

    (1)首先我们要知道发生了什么,感觉自己是以什么情绪为主(比如我焦虑了),情绪背后的想法(害怕死亡)。对害怕死亡的想法进行挑战,比如戴口罩,做科学的消毒;

    (2)把这些情绪写下来,把自己的想法也写下来。在慢慢的写作过程中,就会有思绪;

    (3) 聊一聊(当然不能像祥林嫂那样不停地说),可以去跟朋友打电话聊一聊,换个思维,让自己有所转变。跟好朋友保持联系,保持一个交往和疏导的渠道;

   (4)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画画等新的知识领域,或者学习做一两道菜肴与家人分享等;

   (5)最后,情绪还是不稳定,可以考虑网络咨询好医生、好大夫这一类的网络医疗平台,让我们可以暂时的度过情绪的障碍。

    3、从社会角度讲,用我们的信念系统(包括科学精神、积极找回)来掌控自己的情绪。

    科学精神指的是真正的压力不来源于疫情本身,而来源于对疫情的不认识,从这个层面看我们也有很多的反思。虽然近期我们从慌乱走向了秩序,但还是发现公众缺乏科学素养。

    根据2018年中国科协结果,在我国真正有科学素养的人只占8.47%。当然科学素养与文化水平是两个概念,比如说经过03年非典后,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洗手的习惯,依然还有很多人去吃野味。很多人缺乏公共卫生知识,遇到事情极端化。很多人不愿意隔离等等。

    在2005年的调查发现,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占比美国是28%,瑞典是35%,加拿大是42%。因为很多人没有科学素养 ,就会听信科学谣言。所谓的科学谣言,比如说抢购双黄连、洗澡可以杀死病菌等。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,就要交智商税。我们看到一些医学家对病毒的了解:病毒比我们人类历史要长远。艾滋病、流感、乙肝都是因为病毒导致的,而有很多病毒,人类是没有抗体的。

    以上就是如何通过生物、心理、社会这三个维度来科学防疫,积极减压。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个人,我们的钟南山院士。无论这次疫情多么严重,从他那里我们得到了很多科学防疫知识,让我们一起度过这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

三、疫情期间怎样在家里健康度过

    1、制定正常的作息时间并且去执行;

    2、制定一个新的目标,让自己学习一个新的技能,比如做菜、画画等;

    3、家庭人员的相处中学会好好说话,让爱在家里流淌,让自己的情在家里显现,在危难时期更要团结;

    4、电视、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应用要有节制;

    5、学会科学锻炼,呼吸养生(附视频)。

 

四、复工后的积极心态调整

    信心永远是成功之母!

    1、过去有句话叫“助人助己”,但现在在重大疫情面前,我要告诉大家“助己助人”,“先助己,再助人”。因为我们自己强大了,健康了,才有能力帮助别人。复工后做好安全距离的自我防疫,让自己不感染,并且需要运用科学的知识、理性的头脑,让自己健康起来,要科学防疫,不能过度,因为过度防疫也会让我们增加心理负担,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同事,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烦恼。比如说,不停地喷酒精,不仅存在危险,而且会引起其他同事紧张;

    2、觉察自己能做些什么,然后担当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有个非常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疫情。比如武汉快递员殷勇的故事。。。所以我希望大家觉察后就去行动,每一场战争中,会有一些普通人,因为奉献,蜕变成为英雄。相信只要大家尽自己所能,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更多的人,就足以令人泪目;

    3、自己要给自己正面暗示,或者找专业人士心理支持。把恐慌、焦虑、无力感、冷漠等不良心理情绪转化成积极向上的力量,否则恐慌、焦虑等情绪会传染同事、朋友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从众的心理,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自己给自己一个正向引导;

    4、深刻体会亲人、朋友、同事间的情感互动,这样负面情绪就会停下来,比如过去同事间可能有的小矛盾,也可以通过微信、电话去解释解除过去的矛盾,化干戈为玉帛;

    5、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。如果出现失眠、焦虑、抑郁、紧张、不断洗手等现象,一定要学会寻求帮助、心理援助;

6、每个人积极的工作,就会给我们的社会,给这次疫情多做一些贡献。无论多大多小的贡献,都是可以帮助到我们整个人类的,这样我们才会为自己找到复工后的成就感和价值感。

    新的一天就是全新的开始,把人生所有的不愉快,心里的不爽都留给昨天,不论情况如何,不为未发生的事情过度的焦虑和恐惧,也别为过去的负能量影响现在的自己。顺天意,尽人力,做好自己能做的,该做的,让自己每个今天都拥有丰盈的愉快。无论如何,生活在继续,生命将生生不息,为今天的愉快,为自己加油。与大家共勉!最后特别的时间,送给大家特别的祝福,愿我们风雨同舟,彼此安康!

 


版权所有©2009-2012 南京自然医学会 苏ICP备05026492号 邮编:210002 地址:南京市新街口程阁老巷18号2006室(新协和医院东院)
电话:025-86640358 传真:025-84403789 电子邮箱:zgnjnm@163.com